科学故事 | 研制航天器上的“感觉器官”
冬天,在北方的户外,你会不会遇到这样的窘境——
“请这里扫码付款。”
“啊!手机怎么没反应了?”
“没电了?”
“充满电出门的呢。”
“坏了?”
“新买的手机,好着呢。”
“那总不会是手机怕冷,冻着了吧?”
你一定很好奇,我怎么会知道?
我先告诉你,我是做什么的吧。我是一名航天工程师,专门研究、制作航天器传感器。所以,对于传感器的“脾气”,我非常了解。
别看传感器听起来很高深,在生活中的大多数电子设备上,如手机、电视、音响、蓝牙耳机等,都有它的身影。
为什么需要它呢?
因为电子设备要知道温度、环境等的变化,才能更好地工作。传感器,就像是电子设备的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皮肤等感觉器官,让它拥有和人一样的感知能力。
那传感器是怎么“感知”的呢?
我们的舌头能尝到味道,是靠舌头上的细胞感受到的。同理,传感器也有它的反应过程,就像细胞一样,能感受到周围环境的信息。
传感器的“感知能力”,是有基本应用条件的。比如,手机里的传感器,会有一个适合它工作的温度,如果温度太低,超出了它的适应能力,它就会罢工。就像人太冷了会觉得困,想睡觉一样。
你知道,一个航天器上,有多少个传感器吗?
航天器也一样,不同的位置,需要感知的压力、温度、环境等也是不同的,就需要有不同的传感器。
我接到的第一个任务,是研制一款航天发动机气体泄漏传感器。也就是说,这款传感器,是专门感应气体泄漏的。
这就需要传感器的灵敏度非常高。高到什么程度?
相当于我在一个50米的标准泳池里,撒了一小勺盐,放入传感器后,它要有响应,能把泳池里的咸度变化检测出来。我们的舌头在这个时候,肯定是尝不出来这一点点的咸淡变化了。
研制传感器很难,看着别的国家的科研人员能够做出来,我们的团队也会郁闷,也会有更多不服输的心理。
我们一定也能研制出来!那我们的任务进行得顺利吗?
并不顺利。实验室里,我和伙伴们的对话,经常是这样的:
“这版版图怎么样?”
“不行,还得修改。”
“材料配比还是不对吗?”
建筑师在造房子前,要有图纸;裁缝在做衣服前,要量好尺寸、画下样式;同理,科技工作者在研制传感器前,要把它的样子先设计好。
我们把版图改了几十遍,尝试了上百种材料配比,做了上千遍实验,熬了许多个通宵,测出的传感器响应就是满足不了要求。
“问题究竟出在哪里?”我和团队伙伴们百思不得其解。
我们需要有一个精度更高的气体环境作为测试系统,来测试传感器的灵敏度是否够高。这种测试系统就相当于尺子一样,是一种“工具”。
可这样高精度的气体环境测试系统,当时国内根本没有成熟的方案。
这可怎么办?
没有“工具”,怎么得出结果呢?做再多都没用啊。
我和团队伙伴们当机立断,搭建一个小的测试系统。
这又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,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尝试、摸索,虽然暂时搁置下传感器的研制,但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,这一步,我们必须得走!
终于,我们搭建出了测试系统。将传感器放入后,响应曲线起起伏伏,出现了我们要的结果。
我说我能把一整座实验室带在身上,你相信吗?
你一定去过医院吧?在医院,我们因为身体检查的需要,会被抽血,那你知道医院怎么对血样进行检测吗?
这需要一个很专业的实验室。在实验室里,要有许多专业设备。
这是一种生物传感器。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,是它的稳定性问题。
这是指每一个传感器,都要校准达到统一的标准。就像体温计,它设定的标准温度是37℃,那在出厂前,就要做好各种校准的实验。
想解决稳定性问题,没有捷径可走,只有一个字——测。测100个、200个不够,那就测1000个、5000个,甚至上万个。这是一个非常枯燥的过程,而且要连续不断地测,48小时、72小时、100小时……不论要多少时间,中间都不能停,所以我和伙伴们就轮流值守,确保实验不中断。
你一定觉得,这很累吧?
是的,这个测试过程很辛苦。而且,过程中总会遇到不少问题。比如,有一次,一直很稳定的实验舱,忽然有了一个波动,立刻拨动了我们的心弦。
怎么回事?这个波动是什么?是电信号发生了变化,还是舱体发生了异动?
我们马不停蹄地进行细节推演,将各种可能性都列出来,然后一个个去推导,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。
最后,我们发现,原因可能出在不小心碰了一下实验平台。方向锁定,大家积极排查,把问题解决了。
那一刻,我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,大声欢呼着:“成功了!”我心潮澎湃,把巨大实验室搬到芯片上的成就感,一点都不亚于火箭发射成功啊。
5月30日,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,发射成功!
怎么会呢!
小时候,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科学家。现在的我是一名航天工程师,而且一直走在科研的道路上。我不仅实现了我的梦想,还带着我的梦想,飞向了太空。
审校/《科学故事会》编辑部
- 2024-08-06
- 2024-08-06
- 2024-08-06
- 2024-08-06
- 2024-08-06
- 2024-08-06